7月10日,秦皇岛市第二医院工会暑期托管班的孩子们化身“小小探索队”,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河北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,展开了一场融合科学探秘与自然野趣的研学之旅。
参观院史馆
一踏入研究所,孩子们便被浓厚的科研氛围所吸引。在精心布置的院史馆内,讲解员用生动的故事串联起果树研究所的发展历程——从最初的几亩试验田到如今的现代化科研基地,从老一辈科研人员的手绘图谱到如今的智能育种系统。一张张老照片、一件件旧仪器让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,他们不时举手追问:“这些果树能结出多大的果子呀?”“以前的科学家是怎么种树的?”
近距离了解人工增雨高射炮
当专属研学车驶入种植基地,田间的绿意瞬间包裹了孩子们的笑声。最让大家兴奋的,是那台矗立在田埂边的人工增雨高射炮。“这是给果树‘解渴’的大功臣哦!”科研人员的话音刚落,孩子们就围着这个“钢铁巨人”叽叽喳喳地提问:“它会像烟花一样发射吗?”“雨水是从云彩里打下来的吗?”一个个充满童趣的问题,让严肃的科研设备也平添了几分活泼气息。
“红红果子棍上挂,外裹糖儿味道佳——打一水果!”在果树种植区,一场别开生面的猜谜游戏拉开了帷幕。“是糖葫芦!”“不对,是山楂!”孩子们争相抢答。科研人员笑着揭开谜底:“这是我们培育的燕山红山楂,霜降后采摘最香甜。”随后,大家在桃林里辨认绒毛叶片,在梨树下观察果皮纹路。孩子们还小心翼翼地拾起不同形状的树叶,夹进笔记本做成标本,叶片的脉络里仿佛也藏进了夏日的秘密。
田间实践并采集标本
此次研学活动不仅让孩子们认识了10余种北方常见果树,更在他们心里播下了亲近自然的种子。正如托管班老师所说:“当孩子们知道平时吃的苹果长出来要经历开花、授粉、坐果、套袋等十多道工序,当他们发现树叶的形状能帮我们认出果树,这些课本外的知识正悄悄地变成他们成长中最生动的注脚。”(工人日报客户端特约记者 朱润胜 通讯员 宋一静)
永信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